十大炒股配资平台甚至多次独自跑到操场上
9岁的自闭症男孩涛涛放学回家,突然问妈妈:“为什么他们都说我是傻子?”
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,扎进了一位单亲妈妈的心里。
从幼儿园被劝退、被同学孤立,到转入特教机构后依然面临歧视,涛涛的成长路上充满了“不一样”的标签。
作为母亲,她始终在犹豫:
该不该告诉孩子他是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?
又该如何解释这种“不一样”?
口述 |涛涛妈
整理 | DeepSeek
编辑 | Zoey_hmm
展开剩余89%我们不一样
涛涛在特教机构和跆拳道兴趣班的经历,让妈妈意识到,即便在相对包容的环境中,歧视依然存在。
去年,妈妈让涛涛从普通小学转入了特教机构。经过大半年的学习,现在每天放学回家,他总会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其他小朋友的糗事:“今天小明又去喝厕所水了”、“老师批评小红不听话”。
虽然涛涛说不清具体学了什么,但能记得音乐课上的歌曲,能随手拍出有规律的鼓点,课后写作业时甚至可以给我讲解做题方法。
就在妈妈为他的进步暗自欣喜时,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——即便在特教机构,也有孩子用“傻子”这样的词汇伤害他。
涛涛在跆拳道兴趣班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
因肌肉力量弱,涛涛拿不稳靶子,合作的孩子嫌他“拖后腿”,讨厌他。肌肉力量弱,导致最简单的踢腿动作对他来说都非常不容易,也被同学们嫌弃“不好好学”。
有一次涛涛哭着说不想去上跆拳道兴趣班,追问之下他对妈妈哭诉,“有人踢我,他们的妈妈说不让他们跟傻子玩……”
妈妈蹲下身问涛涛:“你觉得你是傻子吗?”涛涛摇头:“我不傻。”妈妈紧紧抱住他:“对,我们不傻……”
可心里明白,孩子已经隐约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。
从被劝退到确诊
涛涛的“不一样”早在3岁时就已显现,但妈妈一度忽略了问题的严重性。3岁入园后,涛涛的问题开始凸显。老师反映他总是独自玩耍,对集体活动毫无兴趣,喜欢翻抽屉、在地上爬来爬去,常常拿小朋友的东西,甚至多次独自跑到操场上。
多次沟通无果后,园方向涛涛一家发出了劝退通知。带着满腹疑问,妈妈带着涛涛前往北京求医,医生诊断结果为:注意力缺陷多动症,疑似自闭症。
由于对自闭症认知的匮乏,妈妈忽略了“疑似”两个字的重量,只关注了注意力缺陷多动,简单地拿了医生开的药就回了家,错过了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期。
那时的她天真地以为,只要换一个更好的幼儿园环境,涛涛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入园后起初的几个月还算平静,直到一位注重幼小衔接的新班主任上任。
这位老师十分看重课堂纪律,她不断向涛涛妈妈投诉孩子“不守规矩”“影响教学”“这样下去上小学怎么办”。
每次接送孩子时,妈妈都能看到老师和其他家长愉快交流,唯独对她只有无奈的叹息。
中秋节游园会那天,妈妈、姥姥和涛涛一起制作了宣传板。涛涛期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,然而老师张口却说:“你看看,姥姥和妈妈为你付出那么多,你为什么不能遵守纪律、好好学习?”
那段时间,老师的紧急电话成了家常便饭:“涛涛又跑出教室了!快过来!”
尽管家人反复教导,涛涛每次也都承诺会改正,但一到学校就控制不住自己。
最让妈妈悔恨的是那次失控——赶到学校时,涛涛正在上户外课,但一想到他刚刚又“擅自跑出教室”,积压多日的疲惫和焦虑涌上心头,她快步走过去,一把将涛涛拉到旁边,连踹带骂,责备他不该乱跑。
最终,在持续的压力下,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这所幼儿园。
接连的不顺让妈妈意识到,涛涛的问题可能不只是调皮。她开始在网上购买大量书籍,恶补“自闭症”的相关知识。
了解得越多,她发现涛涛的表现越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征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效果甚微。
为了让涛涛能上小学,妈妈辞去工作,全身心投入居家干预。
起初,涛涛连简单的句子复述都困难,在无数次崩溃后,妈妈学会了调整期望,用鼓励代替责骂。慢慢地,涛涛从一句话都说不完整,到能够朗读整篇文章。
在他们的努力下,涛涛顺利升入普通小学,却没想到,那才是更艰难的开始。
渴望朋友却总是被孤立
涛涛渴望朋友,却屡屡受伤。
在60人的班级里,涛涛显得格格不入。
他听不懂课堂指令,常常在数学课上突然跑出教室,或是在座位上像弹簧一样窜来窜去。
他会模仿其他孩子的坏行为——看到有人吐口水,他就跟着吐;有人扔课本,他也笑嘻嘻地扔。
涛涛分不清对错,也不懂适时停止“坏行为”,学校要求妈妈陪读。在这个过程中,妈妈深深感受到他的无助和孤独。陪读初期,几乎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:
“阿姨,涛涛又撕我本子了!”“阿姨,他踢我凳子!”“他把鼻涕抹在我书包上!”
渐渐地,班上的孩子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:成绩优异的孩子总是皱着眉头躲开涛涛;而那些同样调皮的“差生”则觉得他傻里傻气,不愿意和他玩。
最让妈妈心痛的是,即便被推倒在桌角,额头磕出淤青,涛涛还是会拍拍裤子,继续凑上去想要一起玩。
周末在小区里,是另一个让他受伤的地方。
小区里有许多和涛涛同龄的孩子,起初他们会叫他一起玩,也会分零食给他。但这种接纳往往很短暂。
当涛涛想要第二块饼干,或者不按顺序排队时,孩子们就开始疏远他。
总有一个孩子先说“咱们都别跟他玩了”,其他人就跟着起哄。涛涛似乎察觉不到这种排斥,仍然追着想加入他们,结果往往是被欺负。
有一次,涛涛在楼下骑车,几个孩子故意拦着他——前面有人挡路,后面有人拽车,最后还把他推倒在地,将饮料从他头上浇下去。
妈妈在阳台上看到这一幕,连忙下楼把他接回家。
但在涛涛的眼中,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突然变成这样。他仰着小脸问妈妈:“妈妈,为什么他们都不跟我玩?”
该不该说出真相
随着涛涛逐渐长大,他开始频繁地问妈妈:“为什么别人不和我玩?”“我是傻子吗?”……
在他们生活的小县城里,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知仍然有限。作为母亲,她内心充满矛盾:既希望孩子能了解真实的自己,又担心过早贴上“标签”会伤害他敏感的心灵。
她常常思考:
①是否应该告诉涛涛,他是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?
②该如何解释他的“特别”,才能让他既不自我否定,又能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?
③在这个还不够包容的环境中,怎样才能帮助他建立真正的自信?
她渴望得到有经验的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建议,为涛涛,也为自己,找到一条更清晰的路。
针对涛涛的情况,大米和小米高级督导仇怡旻提出了以下专业建议:
对于像涛涛这样认知理解能力较好的孩子,建议坦诚沟通。
当孩子主动提出“为什么他们不跟我玩”或“为什么他们说我是傻子”时,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。长期回避可能让孩子更加困惑,甚至产生自卑心理。
注意: 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尚不足以理解抽象概念,或表达能力非常有限,家长不必急于解释“自闭症”这类专业术语,可以等到他具备相应理解能力后再进行适当引导。
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敏感话题,建议采用“社交故事”的方式,通过个性化的图文绘本帮助孩子理解。
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地方引入
先列举家人或朋友间的差异,比如:“舅舅头发比较少”“妈妈耳朵会动”“爸爸唱歌跑调”,让孩子明白“不同”是普遍存在的。
再引导孩子思考:“你和别人也有一些不同,医生称它为‘自闭症’,但这不代表你不好,就像舅舅头发少也不影响他是个好舅舅。”
用平和、积极的语气沟通
避免让孩子觉得“不同”是缺陷,而是强调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”。
提前规划出行路线,预留充足时间,携带准考证、身份证可以通过绘本、动画或实际例子,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。
建立可视化的成长档案,比如:
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,比如学跳绳的过程:从完全不会甩绳 → 能甩一下 → 能连续跳3下、5下……
制作专门的成长记录手册,让孩子参与记录,增强自我认同感。
分解大目标为小步骤,避免设定过于宏大的目标,而是将任务拆解成孩子可以逐步完成的小挑战。
每次进步都给予具体表扬,如:“今天你比昨天多跳了2下,真棒!”
通过以上方式,涛涛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,也能在家长的陪伴和鼓励下,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信心。
-END-
发布于:广东省大圣配资-大圣配资官网-靠谱的证券公司-股票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股票免费配资是航空安全面临的严峻现实
- 下一篇:没有了